叶维廉教授学术讲谈会
1.讲座:我的文学之旅与艺术发现
2.座谈:比较诗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时间: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晚7:30
地点:国际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
主办:
文学院
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
珠海市作家协会
叶维廉教授简介:
叶维廉(1937—),美国加州大学“卓越教授”,台湾现代著名诗人、诗学批评家、散文家,国际著名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中国道家美学的当代诠释者与极力践行者。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几十年之久,并协助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建立发展了比较文学。
作为诗人的叶维廉,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而作为学者的叶维廉,取得的成就更加显赫,他被誉为“比较诗学领域的翘楚”,被文学界公认为“对东西方比较文学方法的提法和发明,具有最突出最具影响力及领导性的贡献”。
叶维廉先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吉大乡村。50年代中期赴台湾求学,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和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在台湾时期,参加“创世纪”诗社,积极推动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发展,1978年入选“中国现代十大杰出诗人”。60年代初赴美国留学,获爱荷华大学美学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首位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将该校的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对庞德和中国诗歌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叶维廉。此后四十余年,他一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系执教并创作。正如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罗登堡(Jerome Rothenberg,1931- )所言:“三十多年来,叶维廉一直致力两个传统——美国溯源自庞德(Pound)一系的现代主义、中国的诗学传统——相向地传递讯息。……他是一流的作家和真正的文人,他的中国外表与此相得益彰。他是学者、游子、现代主义的旗手、记者、散文家;而纵使他具有多重身份,仍一直与其时代、地域、运动血脉相连”。
六十年来,叶维廉教授著有诗集二十余部,中文诗集有:《赋格》(1963)、《愁渡》(1969)、《醒之边缘》(1971)、《野花的故事》(1975)、《花开的声音》(1977)、《惊驰》(1982)、《春驰》(1986)、《留不住的航渡》(1987)、《冰河的超越》(2000)、《雨的味道》(2006)等。诗歌以其纷繁流转的意象,深沉地镌刻出诗人四十余年生命成长与飘泊的曲折轨迹。除传统书写型诗歌作品外,叶维廉还探索了一些实际演出型的试验作品,如1970年春天在加州大学发起的学生散步即兴演出诗“WHAT IS THE BEAUTIFUL?”和《走路的艺术》;1971年与李泰祥等合作在台北中山堂推出的混合媒体演出诗《放》;根据印第安和非洲部分原始诗歌中初民的信仰及情调写成的仪式舞蹈剧《死亡的魔咒和颂歌》等。1994年在美国出版英文诗集Between Landscapes(《风景之间》)。
叶维廉的散文,以诗文互照的文体,诗情画意的笔触,历史与文化的哲思,娓娓道说生命、自然、艺术、文化的生长与变迁、悲欢与离合。已出版《万里风尘》(1970)、《欧罗巴的芦笛》(1987)、《一个中国的海》(1987)、《寻索:艺术与人生》(1990)、《山水的约定》(1994)、《红叶的追寻》(1997)、《冰河的超越》(2000)、《幽悠细味普罗旺斯》(2003)、《细听湖山的话语》(2006)等散文集十余部。
叶维廉透过其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精髓的充分把握,成为当代英诗中译与中诗英译的杰出翻译家。英诗中译方面:早年在台湾首译了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1976年又出版了包括欧洲、拉丁美洲现代诗译诗集《众树歌唱》,近期则译注了庞德的《诗章》(The Cantos),挑战的都是高难度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中诗英译方面:叶维廉体认到中国古典诗的浑成经验,开启了一系列掌握原诗神髓的新法翻译,分别编成Hiding the Universe:Poems of Wang Wei(《王维诗选译并论》,1972)及Chinese Poetry:Major Modes and Genres(《中国古典诗举要》,1976)二书。叶先生还是将中国现代诗传播到国际上去的极为重要的推动者与翻译家,他先后译著的Modern Chinese Poetry 1950-65: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国现代诗选1950-1965》,1970)与Lyrics from Shelters: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1930-1950》,1992),不仅部分译作被收入美国大学常用教科书中,而且成为开启北美中国现代诗研究的先导之作。
作为诗学批评家与国际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的理论著作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秩序的生长》、《中国现代小说的风貌》、《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等书,成为台湾现代诗、小说与绘画的美学规范之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选集》、《中国现代作家论》等书籍的编选,奠定了现代文学批评之典范。《饮之太和》、《历史、传释与美学》、《中国诗学》等书,又将视野延展向传统,指引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向东方精神“回归”。在中西比较文学领域,叶维廉提出了“模子的应用”、“互照互识”、“境界融汇”等重要理论,通过《比较诗学》等“比较文学丛书”为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架构。因此,被台湾文学界公认为“对东西方比较文学方法的提法和发明,具有最突出最具影响力及领导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叶维廉更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人类生存的现实处境密切地结合起来。《解读现代、后现代》一书,前瞻性地反思现代与后现代的因缘纠合以及后现代的生活艺术空间;《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一书,又从全球化的现状出发,通过对道家美学的重新诠释与应用,将保护文化生态问题提高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高度进行考察。可以说,自研究Ezra Pound’s Cathay(《庞德的< 国泰集>》)始,叶维廉始终在比较的视野中,指陈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局,发扬中华文化的潜德幽光,致力于推进文化生态多元化和恢复人类活泼泼的原初生命,已成为中国文艺传统与道家美学最有力的代言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