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向,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坚守和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旨向。
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正如恩格斯在1880年所说的,“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实现人对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有效控制,把人从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意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第二,通过革命性实践摆脱社会中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让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解放”互相贯通、互相交织,最终统一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实践中。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通过发展生产力完成自然主义,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制度变革完成人道主义,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在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的内在理论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扎根人民群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邓小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鲜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改革开放的根本判断标准,归根结底是要给人民以最大的实惠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民主体论,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实践之中,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这些都表明,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根本灵魂、根本立足点和根本归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和基本方略。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新判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我们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董振华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