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昨天,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逝世,享年90岁。10年前,余光中受聘为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名誉院长。在这10年中,余光中跟广东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在担任名誉院长期间,余光中先生两次来到珠海,与师生分享诗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2007年,余光中在珠海写下了《乡愁》第五节。
昨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北师大珠海分校,追寻余光中先生的故事。
“他永远是我们的名誉院长”
昨日上午,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前往机场的路上,得知了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觉得非常突然,非常悲痛。”张明远教授说,“之前余光中先生来珠海时身体还是非常棒。”
昨晚,张明远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谈起余光中先生与学校结缘,他依然印象深刻。
2007年3月29日晚,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国际交流中心三楼报告厅非常热闹。不少师生提前来到会场,就是为了等一个偶像,那首《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先生。当晚,余光中被聘为学校文学院的名誉院长。张明远当时是这样介绍余光中先生的:“有人的名字前面要附加很多头衔或形容词才能证明其存在,有人的名字却无须附加任何头衔或形容就能显示其价值。”
余光中给学校带来了两件珍贵礼物:一件是他的诗作《情人的血特别红》;另外一件是一个磨砂杯,杯上印有他的两句留言“这世界带你向前推动,像杯子旋转在你手中”。而张明远还记得当时余光中的风趣。校长给余光中颁发聘书后,余光中立即改口“贵校”为“本校”。
张明远认为,余光中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很多学生是在中学时代读到了余光中的诗,在大学还能亲耳听到他朗诵诗歌。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去了解诗歌和作者。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大开眼界。
张明远告诉记者,余光中担任文学院名誉院长,其实也形成了一个平台,对推动两岸交流、认同有促进作用。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学校的一大损失。”张明远说。昨日,该校文学院已经委托台湾的朋友,向余光中先生的家属致唁电。“余老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是我们的名誉院长。”
在珠海写下《乡愁》第五节
2014年,羊城晚报记者曾在珠海采访了余光中。余光中表示,《乡愁》早已家喻户晓,很多人都说听过他的诗歌,但他一问听过哪首,结果大家都说《乡愁》。余光中当时自嘲地说:“《乡愁》这首诗很大,大得把自己都盖住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余光中曾经给这首家喻户晓《乡愁》的续写了第五节,而第五节就是在珠海写下的。
傅天虹教授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的名誉所长。傅天虹的父亲很早就跟余光中认识。上世纪80年代初,傅天虹教授在香港结识了余光中。
傅天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2007年余光中先生来到北师大后非常高兴,对环境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当晚的朗诵会结束后,他们几人陪着余光中在学校喝咖啡。当时余光中表示:“《乡愁》是70年代初在台北花20分钟写就的,当时觉得没有尽兴,所以一开始没发表。为写这首诗此前已经积累了20年,20多年前离开大陆知道那时的感情一直没有表达,后来一朝表达,其实不是灵感。”
说到这里,北师大珠海分校一名2004级的学生拿着笔记本来到余光中先生面前,学生希望能得到签名。余光中先生翻开笔记本,看见笔记本上面的《乡愁》,余光中先生情不自禁,即时为他的乡愁又添下一节,写下了《乡愁》的第五节: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张明远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改革开放之后,余光中回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乡愁慢慢淡化。他认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第五节,是说虽然自己回来次数多了,但希望未来有一座桥,能够连接两岸,增进交流。张明远认为,余光中本身,在两岸交流中也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ipaper/ycwb/html/2017-12/15/content_222890.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