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台湾著名诗人、诗评家简政珍教授应文学院的邀请为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同学们做了题为《文学阅读美学》的专题讲座。简政珍教授以诗人独有的唯美视角解析了语言的本质和阅读美学的堂奥。
讲座的一开始,简教授就提到,珠海分校与他所任教的台湾亚洲大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来到这里感到很亲切。随后他用登山的例子巧妙的引出关于语言本质的讨论。

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简教授用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涌现的“地震诗”为例作了说明。九·二一大地震后涌现出很多地震诗,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几首真正留下来,简教授分析说,这是由于地震诗只有表层情绪的发泄,而情绪不是情感。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和技巧,它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与你进行对话,主体自身也会在与语言的对话中感受到它的回应。
接着,简教授在讲解诗的阅读问题,对如何体会诗的意境时提出“看见”与“看穿”两个概念。“看见”指客观实体的物质性,是意象视觉性的存在,无论是读者还是诗人都能透过意象感受历历在目的具象。“看穿”是“看见”后隐约散发出的人生或哲学的深意。每个读者要想体会作者的真正意境,就要把“看见”和“看穿”结合起来去理解。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一点,简教授还以自己的作品《生日》、《旅次》等为例,作了进一步讲解。
讲座的最后简政珍教授和同学们做了互动交流。有的同学问到为什么有时“看见”比“看穿”更难,简教授回答说,因为“看穿”是概念的,“看见”是具象的,具象的事物千差万别,要人细致的观察与体会。会后,简教授对张院长说,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有的同学问到为什么“诗是沉默的语言”这个“沉默”怎么理解,简教授回答说:“什么是沉默?别人说三句,你只说一句就直中要害,这就是沉默。”这种沉默留下适度的空间不必言明,虽然无声,但仍有丰富的回响。简政珍教授精彩的讲解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主持了学术讲座,并对简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的启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简教授强调的要重视具象,不要从概念到概念的观点非常认同,指出这不但对文学创作,而且对学习与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参加简政珍教授学术讲座的还有当代诗学会会长、《当代诗坛》总编辑傅天虹先生、银河出版社社长路羽女士、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的清女士、珠海电视台编导周野先生,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藩庚老师,以及文学院副院长郭海军老师。
文学院记者团 文/柳芭莎、孟超、左跃东 图/李淑恋、詹灵芝
简政珍介绍:
简政珍,台湾省台北县人,1950年生。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毕业。一九七五年获台大外交研究所硕士。一九八二年获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英美比较文学博士。曾任中兴大学外文系主任,《创世纪诗刊》主编。现任台湾亚洲大学文理学院院长。著有诗集《季节过后》(汉光,1988),《纸上风云》(书林,1988),《爆竹翻脸》(尚书,1990),《历史的骚味》(尚书,1990),《浮生纪事》(九歌,1992),在大陆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诗及诗论合集《诗国光影》(1994),诗论集《放逐诗学》(英文),《空隙中的读者》(英文),《语言与文学空间》(汉光,1989),《诗的瞬间狂喜》(时报文化,1991)等,并著有《电影阅读美学》(书林,1993),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文学理论卷》(正中,1993),和林 德共同主编《新世代诗人大系》(书林,1990),和亚弦共同主编《创世纪四十周年纪念评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