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戴庆厦教授专访
07对外汉语冯瑞盈张婧
12月4-6日,“第七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借此机会,我们对“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戴庆厦教授进行了专访

问:戴教授,您好!您是我们文学院的名誉教授,每年都会来为我们文学院的师生讲学,您这次来感觉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我第四次来咱们珠海分校,我觉得变化很大。学校的建设、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学习机会增多;而且会议承办得有条有序。整体感觉非常好!
问:作为国际双语学会会长,您创办“国际双语学学会”的初衷是什么?这一届研讨会与往届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双语使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除了掌握自己的母语以外,学习第二外语被视为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一种途径。中国人需要掌握更多的语言的同时,世界各国人民都不同程度地希望能学习汉语。所以,双语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我创办“国际双语学学会”的初衷。与往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相比,这一届的重点是讨论双语关系、语言政策上的新方向、教学法的新问题以及双语语言现象等等问题。我们举办本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讨论并解决“怎样可以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双语现象主要有下面这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第二种是普通话——方言;第三种是母语——外国语。双语理论的研究,不仅能促使本身这个学科的发展,提高双语教学法的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第二语言,也能使各个少数民族能更快地习得汉语,从而使得各个民族都能共同进步,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语言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语言不和就很可能引起社会的冲突甚至是政治问题。所以,综上所述,双语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应用、政治价值等方面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问:现在有关使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的争论一浪更比一浪高,关于这方面,您怎么看?
答: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思想载体,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继承传统文化,另一个是我们日常交际的工具。毫无疑问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应用价值是巨大的,语言文字越是能被群众接受它的应用价值就会随之提高。所以,站在这一个角度,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那么简化字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被推崇。繁体字更适合更高阶的学生甚至是学者学习。
问:现在的80后、90后对于母语的感情可能有别于您这一代,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我觉得因为人的价值取向更趋多样化,而且不同年龄的人有代沟。主要有以下几样不同:一是语言态度上的不同:他们对语言有不同认识。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珍惜,年轻一辈无所谓。二是语言特点的变化:随着少数民族的迁移,少数民族语言中夹杂着多种语言。而且,语言变化也是必然的。语言变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有规律的,一种不符合规律的。符合规律的变化我们要去承认它,因为这种变化不仅能是我们的语言更加简便,也更加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对于不符合规律的,语言政策可以适当滞后,人们群众自有调整的机制,也有分辨的能力。我们应该尊重语言的规律,宽容对待。
问:您提到语言的和谐影响着民族与社会的和谐,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其他语言?
答:语言政策应该放宽,多元化。语言并不是越单纯越好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当中夹杂着感情因素。社会决定着每一种语言是强势还是弱势,所以首先我们的原则是扶持弱势语言。经济发展就会必然带来弱势语言的衰退。我们应该本着多语互补的原则,使我们的语言环境更加和谐。其次我觉得应该坚持语言平等思想,不能歧视任何一种语言。不能伤害任何一种语言。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多做语言的调查,中国现在语言的现况还是比较模糊朦胧的,以后可以做一个更具体更量化的归纳。我们还必须保护语言资源。
问:戴老师您今天的成就,和您热爱自己的专业一定密不可分,您一如既往地精心钻研自己的专业五十多年,能不能为我们谈谈您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
答:我觉得语言学博大精深,而第二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都很大。现在社会对汉语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要认识到第二语言的重要性多了解一些外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是很好的职业,大家应该坚信。
问:在您五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生涯中,当您疲惫时,是什么支撑着您让自己继续往前走呢?
答:我觉得就是两个字——“信念”。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要为人类做点什么事。所以每当我疲惫的时候,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有动力继续前行。我希望我们文学院的学生,首先,坚信自己选择的专业。扎扎实实的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性的语言研究,踏踏实实的做一些科研项目,相信大家以后的语言研究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访戴庆厦教授
08对外汉语 许瑜鸿
12月4日晚“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戴庆厦教授的讲座《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精彩绝伦,令我获益良多,终生难忘!
当傅教授介绍戴教授时,我欣喜地得知原来戴教授竟然是我的同乡,都是同一方言区的。作为戴老师的同乡,我很自豪!关于讲座上我提出的问题,戴教授给予了简明清晰的答复——关于错误类推和泛化的属性,泛化的范围明显是比类推要广,但是类推里面有有繁华所没有的属性,所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关于方言,我们可以从戴教授的演讲中得出一个结论:普通话作为一种强势性语言,交际的需要会使大众自觉去学习;但是对于一些弱势性方言,比如我们莆仙话,就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戴教授在讲座中还教导我们:除了关于偏误类型的划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把握偏误类型的前提下,抓住难点,突破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障碍。
12月5日开幕式以后,戴教授提出想跟我这个小老乡进一步交流,我兴奋不已!见面之前,我一直在犹豫是否用该用方言交流,直到坐到他对面,发现我们都不约而同的使用方言。虽然几十年不曾返回家乡,但我并没发现戴教授使用时有生疏的感觉。我在当日下午讨论会的时候向戴教授提出了我的请求,希望以后可以和他以邮件的方式保持联系。他肯定的回答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这次巧遇家乡的学术名人戴教授,对我而言,真是一种很特别的惊喜!从戴教授的为人,从他教导出的那么多学有所成的学生,我看到了做人的魅力。只有自身品行高尚,率先垂范,才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可和尊敬!

“国际双语学学会”副会长成燕燕教授专访
07对外汉语刘沫含
12月5日,“第七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借此机会,我对“国际双语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专家成燕燕教授进行了专访。

此次专访主要围绕“对我国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学与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的不同”这一问题展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教学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人(包括华裔),另一类是本国的少数民族学生。成燕燕教授多年来的教学对象是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藏族的本科生,研究生有土家族、苗族、满族和新加坡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有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蒙古国、新加坡、德国等。于是,成教授对两者的不同加以阐述: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本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通过高考之后是很整齐的水平,而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因为来华的时间长短不同,对汉语的认知能力等呈现出了不同的水平,不好把握,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要多多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认真的总结他们的学习起点和初衷,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产生的偏误。
成教授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总结研究学习者的偏误,对其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对哈萨克学生为例,由于成教授是哈萨克语专家,所以在教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汉语和哈萨克语对比分析,于是,根据经验,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将有问题的地方早做处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