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走进文院
热门文章
光明日报、中新社、香港中通社报道著名诗人郑愁予先生到访文学院
发布时间:
2010年05月03日
点击量:

光明日报、中新社、香港中通社报道

著名诗人郑愁予先生到访文学院

“我不是过客,是个归人……”

光明网珠海4月29日电(记者杨连成)半个世纪前,诗人惆怅若失地吟诵道——“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56年后的2010年4月27日晚,孤居海峡彼岸的“浪子诗人”郑愁予追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洛夫先生回乡的脚步,第一次踏上这片梦中追寻了大半生的热土,走进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为诗人精心准备的“郑愁予先生经典诗歌朗诵会”讲台上,老人热泪盈眶地朗诵了他当年献给“国父”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的经典诗篇《衣钵》后,激动地对本报记者说:“海外游子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母亲怀抱,感受这份久违了的亲情和温暖,我想说,今天,我不是过客,是个归人!”

好一个“归人”!北师大珠海分校学院院长张铭远教授深情地握住郑愁予先生的手,数百名围拢在郑愁予先生周围的大学生们齐声朗诵道:老师,你是祖国母亲盼望已久的游子,南中国海的波涛从此不再是过客的记忆,伶仃洋的船帆今晚高高扬起的是归人的喜悦!

作为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华文中学教材中不约而同选录其现代经典诗的作者,郑愁予先生的诗情影响了华文世界里一代代的莘莘学子。郑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他的许多诗歌都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从南京跟随母亲逃难的艰难岁月,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漂浮不定的浪子生涯铸就了少年诗人郑愁予最初的“闺怨”风格和家国情怀,特殊的年代和漂泊的经历,使郑愁予在屈原、辛弃疾、李清照等古代诗人那里找到了感情的通道和人文思维的表达方式,而随着时代和个人生活境遇的变迁,郑愁予经历了从“浪子诗人”到“山水诗人”和“革命诗人”的角色转换,在“国父”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和如火如荼的热潮感召下,诗人逐步从抒发不尽的“诗愁”、“情怨”中振作起来,从《错误》、《小溪》、《风雨忆》、《度牒》、《梦土上》觉醒、追问:“祖国/开榴花的祖国该是怎样的风景/甲午之后,您悲愤速写的风景/该是怎样的历史?”“又当‘尚未成功’之左钟,‘仍须努力’之右鼓,……痛击我们这一代的仰望之目/泪呀,便再也忍不住地自凝视中涌出来。”(《仰望》)第一次翻开“实业计划的舆图”,诗人创作出了引为自豪和无愧于民族与时代的不朽力作《衣钵》:“每一代中国人的心都是翠亨小村/必须,必须迎接您的诞生。”“我中华的在天之父啊/知道么,又集合了第三代的献身者/传接您衣钵的人”。

4月28日,正是珠江两岸美不胜收的仲春季节,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傅天虹的陪同下,郑愁予先生携夫人实现了他们多年来期盼的拜谒伟人孙中山故居的夙愿,看着车窗外南中国海的万顷波涛,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归人”的肺腑情怀:“我想着那天外的陆地/我想着那江南流水的黄昏/我想着湘江岸上小茶馆的夜……我们生活在海上/笑在海上/我的歌声也响亮在海上。”诗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在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我祝愿更多的台湾同胞都能和我一样,来到我们的故土家园,做一个真正的“归人”,而不是过客!”

http://zhuhai.gmw.cn/Item/38109.aspx

台湾诗人郑愁予在珠海诵诗:“其实我不是浪子”

中新社珠海4月27日电(冒韪 潘海)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27日作客广东省珠海市,当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出席“郑愁予诗学演讲暨经典作品朗诵会”,并作题为《诗人从游世到济世,从艺术回仁术》的演讲,与师生同台朗诵。

在郑愁予演讲之前,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傅爱兰教授向郑先生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为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

今年77岁的郑愁予,是台湾现代派诗社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郑愁予和大陆诗人任洪渊、杨牧、食指以及台湾诗人叶维廉等,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著名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曾在台湾广为传诵,他也由此被台湾民众称为“浪子诗人”。

郑愁予说,其实我不是浪子,我年轻时是个游子,喜欢出海和登山,所以年轻时的诗很浪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永远重复和诠释浪漫,所以要写新的东西,那就是领悟,是人成长与成熟之后对于人类状况的领悟。

郑愁予勉励大陆学子说,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要深刻理解诗的原旨。演讲结束后,学生们争相上台,与郑愁予一起朗诵他的经典诗作《错误》、《雨说》、《赋别》等。

两个多小时的朗诵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和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其宗旨是通过两岸四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于光中等都曾在这个研究所里演讲。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4-28/2250736.shtml

台湾诗人郑愁予参观翠亨村中山故居

香港中通社珠海4月29日电 正在广东省珠海市讲学的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28日下午前往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参观。他在中山先生的铜像前感慨万分,当众诵诗,并一改他半世纪之前的成名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说自己这次不再是过客,而是真正的归人了。

作为台湾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愁予早在40多年前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时就曾写下一首纪念长诗。诗中有一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翠亨小村,在等待着您的诞生……”但是诗人直到今天才有机会踏进翠亨村,才有机会走近孙中山诞生的祖屋。

“我很开心,开心得不得了﹗”在耶鲁大学任教40多年、已经定居美国的郑愁予说,一直想到这个地方来,带着朝拜的心情、朝圣的心情,今天终于如愿。他说,两年前他在香港讲学,有过一次朝拜中山先生的旅行,但因签证过期未能入境大陆,给他留下很大遗憾。“这次好了,北师大珠海分校请我讲学,终于让我一了朝拜的心愿。”

在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孙中山博物馆,郑愁予看得非常认真,不时举起录相机对展出实物、图片和说明文字进行实景记录。他说﹕大陆对中山先生的史料,搜集与整理都很周到,很多资料都是台湾没有的,其中对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关系也作了客观真实的介绍。

在孙中山“治国方略”的铁路沙盘前,郑愁予看到,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以黄色灯链表示的孙中山当年铁路规划,都已被红色灯链表示的已建成铁路覆盖时,他高兴地说,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正在一一实现,台湾人应该更多地到大陆来走走,来看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博士、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傅天虹博士等,陪同郑愁予及夫人参观。

http://www.hkcna.hk/content/2010/0429/51992.shtml

台湾诗人郑愁予提出华文文学要正本清源

香港中通社珠海4月30日电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结束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讲学与交流活动,30日离开广东省珠海市。行前,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郑愁予此行受聘担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与大陆文学同行进行了深入沟通,并提出“当代华文文学要正本清源”的学术观点。

郑愁予认为,两岸文学界对华文文学、尤其是汉语新诗的研究,要淡化地域色彩,不要刻意强调“大陆现代诗歌”或“台湾现代诗歌”,因为大家都以汉语写诗,就应该统称“汉语新诗”,并通过这个概念,将全球用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派都包括在这个平台上,从而深化世界各地华文文学、尤其是汉语新诗的交流与合作,这就是所谓正本。

至于清源,郑愁予认为,要坚持诗歌的原始宗旨,即诗的原旨,那就是对人类状况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关注,或统称人文关怀。他认为,《诗经》所以二十六七个世纪不朽,就是因为那些古代诗歌关注了人类本质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是表现诗人自我。因此,汉语新诗的创作,要重新审视传统,回归诗的原旨。

作为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的新任名誉所长,郑愁予说,很欣赏这个平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有很多新老朋友。他希望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能够像美国爱荷华大学那样开办一个创作班,吸纳全球各地的华文文学青年、尤其是“新生代华人”,到这里来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促进全球华文文学及汉语新诗创作的繁荣。

http://www.hkcna.hk/content/2010/0430/52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