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北师大珠海分校图书馆c102教室内: PPT显示的中国陶器,授课的是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包凡羽教授Charles Beaupre和来自加拿大、巴西等外国学生。



这就是该校文学院巳开办四年四届的“国际中国学” 课程,由加拿大高校与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共同策划、筹备,采用全英文教学,计9学分。在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属于(编号课程) 学分课程。除25名外国学生外,还有52名该校学生也在选修。所有学分能转换为外国大学学分。至今为止,已参加的中外学生超过150人。

课间时分,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包凡羽教授Charles Beaupre用流利的中文对我讲:“在加拿大教、学中国文化会有一个距离,可以说是地理上的一个距离,也可以说是心理上的一个距离, 而在这里,校内校外都是现实的中国文化环境,外国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就会比较快,比较顺”。

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副校长白仁思教授Bob Perrins认为:“中国学生与本校学生交流,既可交换视角,又能建立深厚友谊,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几年来,无论多忙,他都会按时放下其它工作,风雨无阻到中国授课。

“我16岁就来过中国,很喜欢中国文化,用孔子的话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加拿大学生Janet Fraser Aucoin谈了自己在珠海学习的感受。 Janet Fraser Aucoin学的是人体运动学,自己对中医、中草药很感兴趣,与西医相比,其对中医阴阳调理比较推崇。在这里能学到新的东西,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发现有许多不一样的风景。
来自潮汕学生陈晓曼则坦言,自己九月份就要出国留学了,学习这门课程可提前了解一下国外的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会对出国后快速适应有帮助。

在谈到全英文教学优势时,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讲:“等到外国人学会汉语后再学中国文化,这个时间太漫长了”。现在,“有人把中国学叫‘国学’,这是带有点误会的概念。传统儒学从个人讲是人学,大点讲是天下之学,用现代概念来说,这是一门具有普世价值的普世之学,并不是单单针对某个国家或某个群体有价值。”

他认为,西方教授视野比较开阔,偏重事实和学术,他们的客观观点可以做一种参考借鉴,这对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复兴传统会有帮助,在全球化时代,必须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有什么价值。

据介绍,“国际中国学”,目前开设了 “中国语言与文学”(包凡羽教授)、“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专题:商业、全球化与经济”(白仁思教授〉三门课程,还有中国学者开设的讲座,如“珠海淇澳村端午巡游考察”(张明远教授)等。

除了在语言上解除了外国学生亲近中国文化的顾虑,创新之处还在于聘请的外籍教授都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颇有研究,被称为“中国通”,他们以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以区别于传统国际项目中的“中国人讲中国”。在中西视角的碰撞下促进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国际中国学还专门为北师大珠海分校“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卓越人才项目”的学生开设了相应专题,如“欧洲文明史”(史瑞腾Timothy Stretton教授)、“历史研究视角—以近代上海为例”(白仁思教授〉、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现在的自拍”、“欧洲环境史”(林丹Lyndan Warner教授)等讲座。
(文:汉丁/编辑:张炎/责编:彭洁华)
相关链接:http://www.n21.cc/xw/zh/2015-6-4/content_1133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