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走进文院
热门文章
【信息时报】大学生志愿服务团持续6年助残实现精准帮扶 与残障儿童共同成长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12日
点击量:

珠海市民孔根妹的朋友圈,和普通人的不一样——她的朋友圈总是有关于自闭症孩子的寻人启事,透出焦虑和无助。一些自闭症孩子走出家门便不会回家,孔根妹认为,对于自闭症孩子,最大的希望是能够自己回家。她的孩子,在几年前就可以实现自己回家,而这得益于一群“大朋友”的帮助。

这些“大朋友”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志愿助残服务团(简称“服务团”),服务团的336名成员,分成了22个小组,对珠海22个残疾儿童进行精准帮扶。孔根妹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已接受帮扶逾6年。6年来,服务团持续接力助残,已经成为珠海助残工作的重要力量。

今年5月21日是第27个“全国助残日”。助残是全社会的事情,珠海高校众多,大学生云集,如何引入社会力量尤其是大学生力量参与助残,以及如何开展助残、持续助残、深化助残内容等,值得探讨。

高校助残常态化

在服务团成立之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和珠海市残联就建立了一个实践基地,学生为残联举办的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当时是在摸索,是一些比较碎片化的活动。”文学院院长、服务团名誉团长张明远说,“之后形成构想,即成立服务团,让帮扶活动固定和持久化。”

珠海市残联理事长李杰秾是服务团的创办人之一,他回忆,当时提出了一个设想,北师大有那么多富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能不能通过特别的方式,给残疾人朋友尤其是小朋友提供特别的帮助。这样的设想很快就在文学院得到了实施,2011年3月26日,文学院和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北师大珠海分校志愿助残服务团,珠海高校第一个面向特殊群体的智力帮扶组织宣告诞生。

服务团成立的第一年,即帮扶了8个孩子。6年以来,帮扶一直在进行。到今年,帮扶的残障(自闭症状、听障、视障、智力、肢体残疾等)儿童从最初的8个家庭增至36个家庭, 其中有7人连续接受帮扶6年,服务团的志愿者已从开始的一个学院扩展到全校17个学院(部),包括研究生院, 涵盖70多个专业,学生从2009级接力到2016级,人数从最初的40人增加到1500人次,服务团不断在壮大。

“帮扶小组永远不会解散”

每到周末,就有22个小组奔赴所服务的家庭,开展入家帮扶。帮扶的内容是功课、文艺帮扶,对于比较特殊的小朋友,还会进行心理辅导。服务团的成员,以家庭来分组,每个组15~18人,每周末派三四名志愿者前去帮扶。

“为了实现精准帮扶,被帮扶的小朋友确定好之后,服务团会根据家长的需求,来招募和分配志愿者。”服务团团长梁莹莹介绍,每一次帮扶后,志愿者都会填写帮扶档案,总结反馈和及时改进,也方便其余志愿者快速了解孩子的情况,进行帮扶。

早在服务团成立时,珠海残联就给服务团量身定制了一个叫“快乐成长”的服务项目。 “当时设计是一个帮扶小组里面,分布各个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组,帮扶一个小朋友。大四的学生离校了,大一的学生补充进来,这样小组永远不会解散,永远陪伴小朋友的成长。”

助残团不是一种走过场的行动,能够长期坚持。在服务团指导老师马一冰看来,服务团从一开始,就注重解决专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专业性方面,服务团有来自于市残联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还有6年多来一届届志愿者交流心得体会和具体操作层面的传帮带。长期性方面,有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帮扶的热情做基础,再通过学院层面的有效引导和组织,志愿者们以一届届接力的形式完成帮扶活动,基本上已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盲童用音乐向我们表达感谢”

2015年,根据家长的要求,会弹钢琴的大学生王楚灵被选进18组,帮扶盲童小曾。王楚灵是来自于文学院卓越班的一员,卓越班是文学院设置的一项名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培养具有研读学术经典的能力、具有中外兼修学养、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精英人才。“刚接触小曾的时候,他在练习新曲子,弹得磕磕巴巴的,经过刻苦练习,弹得越来越好,进步得很快。”小曾是珠海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参加过许多钢琴比赛和演出,2013年和著名钢琴家郎朗在珠海同台演出过。在帮扶过程中,王楚灵感到,在与小曾互动的过程中,她自身也获得了成长。

李杰秾说,服务团的帮扶,不仅是课业帮扶,精神层面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大学生成为残疾孩子的好朋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影响到小朋友,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这或许就是这个志愿服务团最根本的价值。”李杰秾表示,残疾人这个群体虽然很困难,但是有许多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命运的人,自强不息、战胜种种困难,这种自强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小曾他一直坚持着自己。取得很大进步和飞越,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比他在我身上学到的还要多。”王楚灵对此深有感触,“我收获了一个朋友,我和他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他在用音乐向我们表达感谢。”

大学生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

一到周末,刘明洁的孩子小张就会问:盛伟哥哥什么时候约我?刘明洁的孩子上的是普校,今年读六年级,已经接受帮扶6年之久。涂盛伟是帮扶小组长,对刘明洁的孩子帮扶了两年。一次苗圃活动,小张一下车看到涂盛伟,就飞奔过来给涂盛伟一个拥抱,这让涂盛伟感慨不已。刘明结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父母,还需要同龄人,但自闭症孩子在社交这一块是缺失的,跟同龄的孩子玩不到一块去。 “大学生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对孩子的理解达到了一定水平。”

“我的感觉是,孩子有朋友了,填了心里的那块缺失。”孔根妹想起六年前,最深刻的印象是那时候孩子脾气不好,每天都是家长在陪伴,孩子也觉得厌烦。后来志愿者走进来,跟家长沟通,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像排了一个节目表那样去陪伴孩子,带孩子出去玩,教孩子画画、音乐。孔根妹说,“大学生志愿者,有一颗包容的心。我们的孩子走出去之后,不是所有人都包容,大学生这方面做得特别好。这样的帮扶,让孩子进步真的很明显。”

据了解,受帮扶家庭提及较多的受益是社会融合。刘明洁说,让志愿者和孩子相处,相当于将孩子放置在普通人群中,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社会规矩不允许的。在这方面,大学生给了孩子许多信息。

“我感觉就像兵营,虽然兵是流动的,但是精神一直都在。向孩子传达一个理念,这个社会是善心的。”孔根妹说,帮扶小组里面的一些大学生即便毕业了,还会与孩子有联系,还在关注孩子的成长。

未来服务团将扩大帮扶范围

在接受帮扶的最初两年,自闭症孩子小张都在接受“回家训练”,即由认识他的志愿者送至公交车站上车,再由小张不认识的志愿者一起上车跟随,看孩子是否会到点下车。经过来来回回的多次尝试,小张学会了坐车和回家。“现在我儿子在珠海范围内,都不会迷失。”孔根妹表示,让孩子学会回家很重要,这样孩子不容易走失。“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和过渡,家长绝对不敢把孩子推进社会。”

孩子上初中之后的路怎么走,这也是家长思考的方向。刘明洁目前正在着手一个叫“融爱贸易”的项目,售卖日用品和办公用品,送货员计划由大龄自闭症孩子来担任,间接让孩子就业。不过,珠海目前没有自闭症孩子走上工作岗位的案例。马一冰对此表示,现在服务团帮扶只限于孩子的学业和成长方面,未来能否帮助他们就业,是服务团正在考虑的问题。

“希望服务团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服务品牌,在社会里面,形成更好的服务形象。”李杰秾表示,“我们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成为服务团成员,去服务社会需要帮助的各种群体。”张明远也持同样看法,他希望服务团把服务范围扩大一点,以便帮扶更多的人,如从残障儿童到其他一般儿童,从助残到助老。另外,发挥北师大教育的传统,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送到社区,服务团也要承担这方面的功能。

服务团是重点育人保留项目

据记者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1200人,有大概四分之一的学生是服务团成员。张明远认为,服务团是重点育人的保留项目,重要性不次于课堂教学。

助残6年,助残团收获了十几项殊荣,如2014年9月,在“挑战杯·创青春”2014年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中,由服务团发起的“童心童德”公益创业项目获得了省赛铜奖,这是北师珠唯一一个荣获公益创业大奖的项目;2014年7月,在国家级、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荐项目中,由服务团发起的“交换超市”项目进入省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应该是学校育人当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在普通的课堂上很难实现,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场合,让学生能够在行为当中,去学习去训练。”张明远认为,助残团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学生可以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行动当中去。

张明远表示,服务团志愿者在助人时也实现了助己,这跟院训的精神是一致的。文学院院训采用《中庸》的话:至诚无息,成己成物。张明远解释,这个“成己成物”实际上就是助人助己的意思。“这个成物指的是外物,包括人事物。实际上真正能够成就自己的,一定要在成物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这是符合传统文化精神的,这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精神。”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7-05-11/376708.html